主页公司名称

您的位置: 首页
新闻中心
巨龙故事

探寻文明和谐家庭的幸福“密码”

作者: 徐璐菲   发布日期: 2025年03月05日

家,是心灵的避风港,是温暖的栖息地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什么样的家庭能成为我们心中的理想范本?是父慈子孝、夫妻和睦,亦或是邻里互助、家风清正呢?

今天,让我们走进公司的文明和谐家庭,探寻她们背后的幸福故事,汲取温暖与力量,以家庭文明助推新巨龙和谐发展之路,携手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01

财务管理部崔文静家庭:互敬互爱造就四口之家的温暖港湾

崔文静和她的爱人都在公司工作,她的家庭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四口之家,夫妻两人用爱和包容与书写着工作业绩与家庭责任平衡之道,构建了一个温暖的港湾。

崔文静在公司担任财务工作已有15年,财务工作责任重大,尤其到了月底,结账、出报表、做预算等工作接踵而至,加班成了常态。然而,崔文静从不抱怨,因为她知道背后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在支持她。她的爱人会在她忙碌时主动承担家务,照顾孩子,让她能全身心投入工作。

图片2.png

作为整个家庭的温暖后盾,虽然二人父母年事已高,却从不给子女添麻烦。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,默默守护着这个家,让他们在外打拼时无后顾之忧。有一次,崔文静加班到很晚,回到家时,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,原来是婆婆在整理孩子的书包和第二天上学要穿的衣物。那一刻,崔文静心中满是感动,这个温暖的画面成为支撑她前行的重要力量。

当财务报表与经营数据在会议室碰撞时,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事;当夜幕降临时,他们又成为厨房搭档与孩子们的玩伴。这种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切换,源于彼此对“家”的深刻理解:最美的生活,是在柴米油盐中依然能看见彼此眼中的光;最好的家风,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榜样力量。

02

生产服务中心郭娜家庭:100斤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量

从100斤的柔弱肩膀到140斤的责任担当,郭娜用20年光阴诠释着矿工家庭的坚韧与温情。当婆婆终于能扶着墙慢慢行走时,她悄悄把军功章般的护理记录锁进抽屉——那里面,藏着一个普通女人最不平凡的勋章。

凌晨三点的月光透过病房窗户,郭娜轻轻为婆婆翻身,140斤的身躯压得她膝盖发软。这已是她连续第62天在医院陪护,100斤的身板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显得格外单薄。“妈,今天咱们试着站一站?”她擦去额头的汗珠,语气里满是温柔。

微信图片_20240816114414.png

这个普通的矿工家庭,用20年相守书写着不平凡的温情。丈夫赵宁升任科长那年,婆婆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。郭娜主动扛起照顾老人的重担:白天为婆婆按摩萎缩的肢体,夜晚在折叠椅上打盹时,手还攥着呼叫铃。“她比亲闺女还贴心。”病友们看着她为婆婆梳头、剪指甲,感动不已。

2017年,夫妻俩用行动诠释“并肩作战”的真谛,双双考取了中级职称,那些日子里,两人在台灯下核对复习笔记,厚厚的复习笔记里,孩子的加油便签就是夫妇俩的动力。“我们既是夫妻,更是战友。”赵宁总说,妻子的坚韧是他工作中攻克难关的底气。19年的光阴里,郭娜正用她们最朴实的行动,诠释着家庭风雨同舟的相守和如沐春风的温暖和煦。

03

机电工区孟永芳家庭:一线家庭的温暖密码与生活智慧

孟永芳和丈夫都是公司基层一线的普通工人,“先做人后做事”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家风。他们的生活,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,却有着人间烟火的温暖和真实。

图片3.png

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,孟永芳就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。她轻轻起床,生怕吵醒了还在熟睡的丈夫和儿子。厨房里,她熟练地烧水煮粥,同时,一盆昨晚的洗衣水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使命。

早餐后,孟永芳会用那盆洗衣水拖地。她总是笑着说:“这水是漂洗衣服用过的,还很干净,拖地或者冲厕所都很好。”这样的习惯,孟永芳已经坚持了许多年,她总是能在这些小事上找到节约的乐趣。

丈夫同样也会用双手为家添上温暖。水龙头坏了,经过丈夫的巧手修复,换个皮垫、加个螺帽就废物利用起来,使得各种零件“重现生机”。有一次,邻居不解地问孟永芳为何如此节约,“永芳,你们家也不缺这点水费,怎么还这么节约?”孟永芳笑着回答:“这不是钱不钱的事,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。我们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,知道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。”这份质朴,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。

孟永芳和丈夫的故事,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夸张的渲染,只有那份来自心底的朴素和真实。就像那盆洗衣水,虽然不起眼,却承载着家的温度和生活的智慧。

04

选煤厂李红家庭:17载迁徙与不变的坚守

在新巨龙公司选煤厂,提起李红、郑新生夫妇两人,工友们总会竖起大拇指:这个双职工家庭用17年相守,书写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责任与温情。

副总师讲课.png

2015年,妻子李红响应企业外出创业号召,郑新生二话不说递交调岗申请。这已是他第二次为家庭迁徙。工友打趣:“你们这是把家安在了创业路上。”

2020年班中同事,也是同住小区邻里李志勇班中接到怀孕妻子电话:“肚子疼,可能要早产”,工友没有准备,非常着急,作为班长的郑新生立马打电话把刚下夜班正在休息的妻子叫醒。李红二话没说,从热被窝里跃起迅速赶到工友家,开车第一时间将孕妇送至县城医院,守护直至孩子顺利生产。类似的义举数不胜数:汶川地震、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捐款捐物,上交特殊党费;多次为身边困难职工兄弟捐钱2万余元;无偿献血量超过4000ml……

当婆婆糖尿病并发症发作时,李红将婆婆接回家中,定制“24小时健康监测表”,在床头贴满胰岛素注射时间贴。“妈,我这次拿了篮球冠军!”说话的这个少年,在迁徙中学会了成长,9岁就能独自往返泰安菏泽。儿子视频里的笑脸,让远在菏泽的李红湿了眼眶。“我们教孩子,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。”墙上的整齐的奖状墙,记录着这个流动家庭的教育奇迹。

李红夫妇用17年迁徙诠释“家”的真谛: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,是病床前的昼夜相守,是创业路上的携手同行。当郑新生再次戴上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奖章时,他说:“这荣誉不仅属于我,更属于那些和我一样,把小家融入企业大家的矿工兄弟。”


文明和谐家庭,展现的不仅是家人间的相亲相爱,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美德的传承,每一个这样的小家庭,都是公司大家庭的细胞,她们用爱与责任,传递着正能量,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,展望未来的篇章,她们的温情故事,即将再度起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