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新巨龙公司千米深井的巷道里,一条条黑色胶带如巨龙蜿蜒,承载着原煤运输的重任。2024年8月,由皮带工区宁方超班组主导的“双面使用皮带”技术革新,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智慧之光。此创新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数十万成本,其“翻转思维”方式,更在公司掀起了一场胶带使用效率的思维革新。

“当时每次检修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碎煤矸,工友们的工作服都能拧出黑水。”宁方超指着巷道壁上的旧胶带回忆道。这个扎根煤海16年的技术骨干,对皮带运输系统有着近乎偏执的研究。传统PVG胶带工作面在日均万吨煤流的冲击下,平均6个月就会出现胶面破损,暴露出的线绳就像倒刺,将碎煤矸带到回程段。这不仅导致托辊磨损率提升40%,更让清理工每日需多付出3小时劳动。
2024年冬季,边界回风巷皮带巷发生的一次卡阻事件,成为触动技术革新的导火索。当时因胶面破损严重,煤矸堆积导致停机2小时,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元。看着工友们跪在煤泥中清理的场面,宁方超暗下决心:“必须找到破局之道!”

创新团队的第一次头脑风暴会上,技术员小赵提出的“补丁式维修”方案被否决。“这就像给破衣服打补丁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”宁方超的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。直到某天深夜,正在加班的电工老张无意中将旧笔记本翻面书写使用,“翻面、翻面不就是翻转?”这个动词犹如闪电划破夜空。
“既然非工作面磨损较轻,何不整体翻转?”这个大胆设想让团队既兴奋又忐忑。他们立即展开数据验证:通过对3年来的胶带损耗数据分析,发现非工作面磨损量仅为工作面的15%。但翻转使用需要攻克三大难关——接头处理工艺、翻转作业流程、设备适配改造。
在零下15摄氏度的维修试验场,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。为解决翻转后接头强度问题,他们创新采用高强度铆扣连接工艺,将接头强度从85%提升至95%;为适应不同类型皮带,设计出可调节式翻转支架;更开发出“三步检测法”确保作业安全。那些沾满油污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35组试验数据。

2024年8月,边界中部煤仓皮带机成为首个“吃螃蟹”的设备。当重达9.5吨的胶带在人工和涨紧稳车配合下完成180度转身时,整个作业现场鸦雀无声。“运行平稳,接头正常!”对讲机里传来的捷报引爆欢呼。6个月试运行期间,胶带磨损量同比下降62%,原煤运输皮带使用寿命延长1.8倍,每月节省清理工时320小时。
最惊喜的是经济效益:单条皮带节约成本10.8万元,按公司23条同类皮带计算,年节约可达248万元。这项创新更带来意外收获——翻转后的胶带因表面纹路改变,使胶带与托辊增加摩擦力运输更平稳,运输效率提升5%。
当被问及创新秘诀时,宁方超指着胶带接头说:“就像强力皮带硫化工艺一样,需要温度、压力、时间的完美结合,创新也需要热爱、坚持和团队的化学反应。”巷道里的胶带依然在轰鸣……
这项源自生产一线的智慧结晶,不仅入选企业创新案例库,更为公司胶带使用开辟出新路径,彰显巨龙人“问题就是创新起点”的实干精神。如今,“翻转思维法”正带着新巨龙人的创新基因,向更多的岗位延伸。(白天玉 宋红雨)